如何“戒吼”?
标签:家长课堂
《做个“戒吼”的爸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文章说:如果下定决心,不论如何都绝对不再对孩子怒吼,你的人生会有怎样的转机??
很多爸妈都会说“想想都很美!”可落实到行动上,大家又都犯了难,典型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关系,放轻松,要掌控情绪,做个“戒吼”的爸妈,不妨先跟心启蒙蒙特梭利教育来了解那位“生气的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生气的自己是怎么回事?
“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d”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讲起话来通常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一会儿惹人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当我们被孩子的行为点燃怒气时,往往也是自己内心中那位“儿童状态”冒出头,跟家里“猴死囝仔”硬杠的紧绷时刻!
千万记得这个平凡却重要的道理:带着怒气教养孩子,会让我们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急速降低,这时谈教养,远比不教养更糟糕!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想怒吼前,我们只需要第一时间控制住自己的“儿童状态”,平息自己的怒气。
(二)平息四部曲
控制“儿童状态”发展 “成人状态”,用“停——想——说——做”四部曲:
1.停下来;
2.深呼吸,想一想“冷静冷静”;
3.不断默念告诉自己“孩子让我成为更好的父母”;
4.等情绪平复后,再来和孩子谈。
(三)了解孩子——平息怒火的根本
妈妈们常发出这样的叹息:“我是不是真的不会教孩子?自己好说歹说半天,比不上老爸出来吼一句?所以当我忍无可忍时,也用“狮子吼”来搞定。”
我们作为家长在疑惑、苦恼的时候,是否问过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他们为什么总是做出一些类似的让人“头疼”的举动?
这里我们需要借用到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理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东尼?沃夫博士(Anthony E. Wolf, PH.D.)所提出的“婴儿自我”概念。与“婴儿自我”相对应的,是“成熟自我”的概念。
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模式,婴幼儿时期和已经成熟的大人是不同的,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立即用大人“懂事”的世界观直接要求他们的行为,立即达到父母所期望的规范。婴儿处于的“婴儿自我”时期是忠于个人的,而社会要求的“成熟自我”是强调协作、配合他人。社会化的教化过程是漫长的,而教化期间的冲突正意味着孩子在发展期内,容易发生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不认识到“婴儿自我”时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合理的指引,就容易发生冲突,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
我们先看看“婴儿自我”的特点:
1、在私人领域的范围内,婴儿自我让人做回自己,不被别人指挥和命令;
2、婴儿自我不能承担压力,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更不会判断社会准则上的对和错;
3、婴儿自我不怕丢脸,不懂抱歉,以说谎来规避责任;
4、婴儿自我喜欢信口开河,张弛无度,为的只是达到自身目的;
5、婴儿自我的情绪不受控制,容易被放大、夸张;
可以看到,“婴儿自我”是自私、不讲理的,但又很正常的,这是生物从个体进化到社会群体的必经途径,但家庭在儿童发展早期是否能恰当协助孩子度过婴儿自我的强势期,顺畅进入更具责任感的成熟自我,家长需要清晰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必然性。不用理所当然的直接用“成熟自我”要求孩子一步到位。过度压制孩子早期的婴儿自我,只会造成过度反弹。
“婴儿自我”的出现时机有四种:
1、处于私领域时,
2、和关系亲密的人在一起时,
3、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压力过大时,
4、精神亢奋、情绪高涨、心情过high时。
所以心理学家的解读却刚好相反:正因孩子认定你是他关系最亲密的人,所以孩子的“婴儿自我”才放肆,完全不受控制。
就像大人受到挫折会在信任的人面前大哭大骂一场,或上街疯狂购物以抒发情绪一样。我们藉由婴儿自我的任性,释放在成熟自我状态所累积的压力,这是很正常的。
同样道理,面对在外面循规蹈矩,回到家却袜子、背包丢满地,叫不动的懒散孩子,父母可以想成:那个在外面控制着让他循规蹈矩、快累趴的“小天使大脑司令─成熟自我”,已经卸下任务休息去了;紧接着交替在我们眼前上场的,正是这个已养精蓄锐一整天的“小恶魔大脑司令─婴儿自我”。
因此,下次若又面对孩子各种令人抓狂的行径时,不妨先尝试转念想成:“唉!这家伙又爱我爱得要命了……”藉此来抚平怒气。
我们的“戒吼”目标,就是要学习坚持用“成人状态”与孩子“婴儿自我”和平共处,不让它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凶手;同时也要让孩子“成熟自我”稳定发展,并内化成为行事规范。
怎么样?加油吧!看到就要思考起来哟!只有先从思想上改变了,行为上才会跟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