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什么是真正的幼小衔接?你选对了吗?(干货)

86 2020-08-12
家长课堂

1我们先看看幼儿园家长的常见现象

心启蒙教育

妞妞爸爸:

“孩子还有一年要读小学了,幼儿园的很多小朋友暑假都在外边报读幼小衔接班。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能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是不上衔接班,又担心她上小学后会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落后于其他同学。最后我们还是给她报了幼小衔接班,提前一年学习一年级的课程。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吗?” 


很多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都跟妞妞家长一样,有同样的做法和疑惑,妞妞的案例中体现了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进行幼小衔接中的两个典型误区。


2幼小衔接的两个典型误区



衔接内容的片面化

很多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单一强调课程知识的衔接,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算术题,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他们将上各种培训班额幼小衔接班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法,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顺利进行幼小过渡,反而会给孩子增加许多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心理适应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衔接。


衔接时间的突击化

一些家长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或是开学前的暑假才开始做突击性的衔接工作,在入学前的最后时期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如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短时训练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忽视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日积月累,突击化的衔接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还会造成孩子的压力感和不适感。

心启蒙教育

3为什么要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教育衔接中的第一个环节,关系到孩子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如何才能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正确的给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呢?家长首先需要明确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进行幼小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幼小衔接”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孩子从传统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角色期望等方面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以至于需要进行做特别的工作来帮助孩子衔接。



4六个关系的断层


那么,幼小之间的断层都有哪些呢?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传统教育里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六个关系的断层

六个关系的断层

1关系人的断层

幼儿园里,老师(含生活老师)和孩子之间是三年的“第二母亲”角色。会非常的亲密,会照顾的无微不至。

进入小学,老师和孩子之间就是师生关系。学校和老师默认孩子的生活已经独立,侧重于学习和品德教育,偶尔会有生活方面的提醒,但不会照顾。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依靠失去了,这使孩子感到有压力和负担。

我们会看到有的家长在一年级的家长群里,还在跟老师留言说:“老师麻烦您提醒孩子多喝水呀!”显然家长都还没有调整好自己。是孩子真的还未有自我照顾能力,还是家长的担心与实际不相符?


2学习方式的断层

传统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零散的学习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每次活动10-20分钟,到大班延伸到30分钟。

小学则是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课堂时间45分钟、系统的学习、知识化程度的加深,较少游戏活动。对孩子的行为、心理、智力和有一定的要求。

3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孩子都是被老师不断提醒要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孩子的行为规范通常是老师在维持。

在小学,老师要求孩子能够自觉尊重纪律,也就是默认孩子能够自律。自己能基本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学校的章程,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当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够的时候,就会影响学习、甚至同学关系。


4社会关系的断层

一般幼儿园里,孩子从入园到毕业,全班二三十人,共同渡过三四年的时间,人际关系几乎都是封闭的伙伴关系,孩子处在非常安逸的舒适圈里。

小学一年级,孩子必须进入一个新的人际圈,通常90%都是陌生人,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这与幼儿园有着截然不同的环境,有的孩子会面临很大的挫折。

5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长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通常希望健康、快乐、开心就好。

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和教师都会给予新的期望:在学业上的要求增加了。

同时,并且必须减少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孩子需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主动性,则孩子和家长均会感到压力。


6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园的学习环境是活泼自由的,没有考核检查。

小学学习是严肃、严谨的,孩子需要跟随教师的教师的教学进度,服从老师安排的学习。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倾听能力、服从性不好,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产生学习障碍。


那么,如何正确的做幼小衔接?


我们从以上六个断层内容可以看到,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着力点,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心理品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全方位对孩子进行衔接,连接幼小之间的断层。


心启蒙教育

家长可试着这样做:

能生活自理的孩子更适应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小衔接中的基础内容。实践表明,在小学阶段,能够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进入学校后在生活上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少,对关系人(教师)角色的转变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家长要坚持一个原则——“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1岁半就已经开始萌芽,到3岁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4岁开始培养已经有点晚了。家长要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像穿衣系鞋带、洗漱清洁、铺床叠被、整理文具、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摆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入学前孩子应该做到的基本能力。此外,家长要让孩子试着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如生活空间(房间、书桌等)的摆设、时间的规划(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长短等),尊重孩子合理的安排。


储备知识不如培养好的学习品质

提前掌握一定的小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孩子入学时的自信感和优越感,可能会让孩子在初始阶段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但长远而言,并不会带来学习成绩上很大的差距,而且可能让孩子由于提前熟悉了课程知识而产生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学习行为。应对学习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学习品质的养成远比知识掌握更重要。


对于将升入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只有让孩子爱上学习,才能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家长在早期就要根据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通过游戏、动手、阅读等恰当的方式,培养孩子爱探究的品质,形成孩子主动学习的品质。此外,孩子的专注力、倾听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也是孩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业期待的核心内容。


规则是社会性适应的基础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


规则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2-3岁是孩子建立规则的最容易的时期。父母平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比如在学校和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家应该遵守的规则、与人交往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规则等。在孩子触犯规则的时候,还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规范,让孩子对一些规则产生明确的认知。从外在规范出发,逐步形成孩子内在的自律意识,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孩子也有人际交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2-6岁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作为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老师”,要抓住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交往氛围,进行亲子互动和交往;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小伙伴,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引导孩子在游戏或活动冲突中学习和练习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情绪的处理能力。这些都将为孩子6岁进入小学时打下良好且稳固的基础,帮助孩子能迅速融入新的伙伴团体,适应新的班级生活。


衔接是一场持久战而非一蹴而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的幼小衔接内容不是等到上小学前一年才开始做的,那就晚了,而是融入在孩子6岁以前的整个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能力和品质在孩子2-3岁就开始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如果平时的不加以培养,只在最后关头进行强化训练,会使得孩子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厌恶情绪。


让孩子顺利进行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和适应是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家长可做的还有很多,但无论怎么做,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是不变的原则。

心启蒙教育

相关资讯

18688258833

相关课程

18688258833